植物养护 PLANT
“因为灌溉设施缺失,无法使用机械耕种等多重原因,这片土地之前已多年没有种植作物了。★★” 望着麦田,弋孝宏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去年秋天,经过整治的荒地变成了梯田,通过缩短坡长、增大持水量★、促进降雨的就地入渗★★★、提高控制区水肥含量等措施,将其提升为优质农田。当季这块梯田就交由村合作社代种了小麦,不仅风光好,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小麦长势喜人,今年夏天有望迎来首次丰收,预计能为每位村民带来至少500元的增收。
2022年西安启动并大力推进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秦岭山水工程★★★”),截至2024年底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5万公顷,河道岸堤修复668★★★.85千米,使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安全屏障得以整体保护、系统修复★★,让大自然逐步恢复自己的本来面貌和正常机能,这些变化的背后无不体现山水间的生态智慧。
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中华史。秦岭雄踞中国地理版图中央★★★,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带、气候分区带和生态屏障带★。“中央水塔”“中华绿芯”★★★“中华碳库★★”“中华祖脉”★★★,都是专属秦岭的词语,因此亦有人说秦岭最好的形容词就是秦岭。
★“不毛之地”变身★★★“绿沃良田”★★★,西涝峪口村的景象是秦岭山水工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一块耕地的变化★,折射了秦岭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效,统筹兼顾治水和治田,破解了以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辩证统一★★。
记者从西安市山水办了解到,秦岭山水工程涉及我市4区2县★★,总面积6466.93平方公里★★★,工程面向秦岭北麓西安段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空间特征,聚焦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两大功能★★★,构建“一屏、一带、一山、六水”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湿、峪8大要素,部署流域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与地质环境治理、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智慧化体系建设六大工程,打通山上山下、左右岸、上下游★★★,进行系统治理。
不仅如此★★,西涝峪口村已经使用了六七十年的灌溉渠也全面提升了。一条深50厘米的新渠覆盖了全村大部分的耕地,既增加粮食产能,又提升了农田生态功能★★,减缓了水土流失,修复治理区域生态环境★★。
目前★,秦岭山水工程已进入收官阶段。项目实施以来,秦岭陕西段超过99%的区域★,被评为生态状况★★★“优★★” “优良” 等级★,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近三年植被固碳量达620万吨,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有效提升。在这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中★★★,西安以“自然”之道★★★,充分彰显山水间的生态智慧,把秦岭还给了秦岭。(龚伟芳)
走进西涝峪口村4组的集体地里,成片绿油油的麦苗映入眼帘,拾级而上的麦田整齐有序。去年以来,西涝峪口村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盘活了近百亩土地资源用于小麦种植★。在冬日午后的阳光照射下★,层层梯田渐渐染上金光★,田成块、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一片欣欣向荣的田园风光。
废弃已久的矿山重新披上绿装★★★,曾经阻塞的河道再次泛起清波,茂密的山林恢复宁静,撂荒的土地变成良田,许多销声匿迹的珍稀野生动物再现踪影……
秦岭国家植物园科研中心主任朱琳说,保护秦岭的植物,不仅是保护这些植物本身★★,避免植物在野外“丢失”,更是对保护秦岭整个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保持秦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持水土,还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碳库”作用,对实现“双碳”目标大有裨益。
走进红豆杉园,这里有根据游览路线设计的观景台,拥有各种红豆杉种质资源。★★★“原先这里是一块坡地,经过整理、覆土翻耕之后成了红豆杉的集中展示区。”陕西秦岭植物园园林花卉公司负责人王玮琦介绍说,施工过程中栽种了包括东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西藏红豆杉在内共290余株红豆杉,为了确保这些喜阴的红豆杉健康生长,园内特意搭建了5000平方米的遮阴篷★★。
★★“这里原本种植着珙桐★★★、红豆杉、华山新麦草等秦岭特有植物,加上巴山特有种可达300种之多★。修复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了自然修复技术★★★、人文元素有机融入、科研科普有效结合等举措,在园区中栽种了香叶树、灯台树、乌桕、小果卫矛、假豪猪刺、中华猕猴桃、云南大百合、陕西羽叶报春等树木和草本植物★★★,将国家级及地方级保护物种、濒危物种在此集中保存和挂牌展示。”在秦岭国家植物园的秦巴园中,秦岭国家植物园植保中心副主任柯嘉说★★。
作为秦岭和谐大自然的集中展示区,站在秦岭国家植物园里,目之所及皆是满目青山,这里横跨亚热带与暖温带★★,拥有639平方公里的广阔面积,是国家级特大型综合植物园★★★,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自从被列入秦岭山水工程,这里“人与山水”的故事走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看,这是我们村新增的梯田,以前这里是一片撂荒坡地,现在变成了适合耕种的优质农田★。”日前,站在鄠邑区山前控制带石井街道等3个街道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内★★★,玉蝉街道西涝峪口村村委会主任弋孝宏向记者介绍起眼前农田的变化。
根据秦岭国家植物园的特点,施工人员对园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力求将其打造成集生态修复示范★、珍惜植物保护、自然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植物园。
如今,秦岭国家植物园内的秦岭山水工程施工已经全部完成,走遍施工涉及的19个园区,回头再细看工程实施留下的痕迹,已与原生态的景致融为一体。“这正是我们最想要看到的结果★★。”秦岭山水工程田峪片区现场负责人李彬笑着说★,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秦岭山水工程名为“工程”,但倡导的是近自然修复理念,必须避免人工过度干预的★★“工程化思维”,给秦岭留下休养生息★、自我修复的时间和空间,这才是真正的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过这样的“自然”手段★★★,才能在秦岭脚下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借助这些“绿色精灵”让秦岭焕发越来越靓丽的生命光彩★。